图1:2004年程不时在“运10”前留影
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在首个大型飞机研制项目“运10”下马24年后,首次宣布重启大飞机计划——
程不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他是当年“运10”的副总设计师。如今,77岁的程老先生再次成为国内外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人物。他的博客上线“开张”,不过一周工夫点击量已逾6万。他在北京航空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任兼职教授。
1、“会议3天来,我一直在等的就是这个报告!”
程先生说话极富感染力。他嗓门挺大,普通话相当标准,抑扬顿挫——读大学那会儿,他是清华合唱团的主力。
“运10”下马后,程不时协助西部地区一个飞机研究所,到德国与飞机公司联合工作。中德两国的技术人员混合编组讨论,双方规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最后一项工作安排——开全体大会,讨论工程组提出的飞机设计方案。“一进入会场,我就发现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坐在长条桌的一侧,而外国工作人员坐在另一侧,所谓的混合编组没有起到效果。工程组的外方人员报告了一个飞机的初步方案。然后,会场上出现了如此的局面:一群非英语国家的专家,用英语激烈争辩,为的是讲给中国人听,但中国技术人员则全体沉默。”讨论陷入没有头绪的胶着状态,此刻程不时用英语作了一个即席发言:“这个方案今天达到的程度只是一个初步的起点,下一步我们还要对这个原始方案进行优化……”
回国后,程不时和同事们将德国方案代入自己开发的自动优化程序,发现机翼面积应减小10平方米,机翼的展弦比应加大30%。然而,中方主持单位拒绝将这一优化结果提交到国际会议上,“外国专家又不是吃干饭的,你想他们会向我们提出一个错误的方案吗?”程不时据理力争。结果是:主持方同意在长达几天的会议中,拨出10分钟给他。
会议现场,程不时用英文发言,开门见山。参加会议的外方总工程师是一位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听完发言后,他把双手上举成V字形,高声道:“会议3天来,我一直在等的就是这个报告!”
2、72岁坐上27岁时设计的飞机
“初教6”,是用于培养飞行员基础技能的初级教练机的一种。这是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二架飞机,也是投入生产的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程不时当时任总体设计组组长。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使用的初级教练机是前苏联的“雅克18”。当时国际上大部分的先进飞机都已采用前三点起落架,而“雅克18”用的还是后三点起落架的老套路。为此,前苏联赶紧推出了一种改型设计——前三点起落架的“雅克18A”,我国国内马上又有了改产“雅克18A”的呼声。
新中国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可不这么认为!前有“歼教1”喷气式高级教练机的基础,中国的飞机设计人员独立设计螺旋桨式初级教练机,已经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几番争取和坚持,诞生了日后广受好评的“初教6”。完成“初教6”的总体设计之后,程不时让木工车间按总图制作了一架缩小比例的全机模型。它不像世界任何一架现有的飞机,却线条优美,布局合理,看得同事们兴奋不已!谁也没想到,“初教6”从设计到投产,又遭遇了看扁中国飞机不能飞的思潮的顽抗,经历了3年波折,好不容易于1961年投产。
不被自己人看好的中国飞机,在海外却有不少“粉丝”。“初教6”的买主遍布全美,有航空公司的退休机长,有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2001年7月,美国威斯康辛州温纳贝戈湖畔的奥什科什机场,举行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大会”,并且请来了一位特别嘉宾——时年72岁的程不时。程不时在27岁时担任总体设计的飞机“初教6”,已在美国卖出约200架。程不时参加了在美国曼尼托沃克机场的编队训练,坐在领队飞机上,体验着“迟来”的初飞感受。“飞行时感觉非常平稳舒适,座舱的视界宽阔。”而美国人的评价更令他欣喜:“即使一辈子只设计过这一架飞机,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这是一种微妙的感觉——自己45年前在图板上画下第一根线条的飞机,在国内竟没有机会亲身乘坐过,反倒在美国空中弥补了这个遗憾。还有一段让人感慨的故事:国内生产“初教6”工厂的一位副总也来参加飞行大会。攀谈后,这位副总才搞明白:这么多年来自己生产的飞机,完完全全是我国自行设计,而不是外国飞机的拷贝!
上世纪50年代初,飞机跃上了结构的全金属化、动力装置的喷气化和性能的高速化等历史性台阶。1958年,新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制造飞机,就是一架喷气式,程不时指出:“这个起点不低,直接跨越了飞机的全金属化和喷气化两次技术革命,赶上了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脚步。”
波音第一个总设计师——王助,是华人;而今,世界各大飞机公司的工程技术专家,很多也都是华人。

图2:“勤工号”多用途飞机试飞,技术人员、飞行员留影。左一为总设计师程不时
3、一架飞机,600多万个零件,70多个学科
“很多人不止一次地建议,与其辛辛苦苦自己研制飞机,不如买图纸,或者索性把外国的飞机拆开来量尺寸,照葫芦画瓢。”程不时深知,这条路行不通:“很多人以为飞机制造可以看得会,其实不然。一架飞机,600多万个零件,70多个学科。涉及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电子学、热力学等等。从旁看个熟,是不可能掌握核心技术的。”
新中国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是1958年起飞的“歼教1”,即“歼击教练机1型”。新中国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师们,确定了设计战略思路:我们的飞机不是对国外飞机的模仿,也不是小修小改,而是要从世界航空技术总库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开展新的工程综合,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
程不时为中国第一架军用飞机忙碌时,他日后的夫人贺亚兮,还是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他俩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长期分居两地,一直到女儿5岁时,才一同调到上海工作。后来成功研制“运10”,夫妻二人都有贡献,在我国航空界传为佳话: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任副总设计师;贺亚兮参与了机尾罩、雷达罩等复合材料部件设计。
4、“运10”:个头高大,动作却很灵敏
对于成功飞天的“运10”,程不时无疑是极有感情的。“运10”给了中国作为“老四”加入世界“大飞机俱乐部”的机会。1970年8月,中国启动大飞机计划,仅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10年后,“运10”一飞冲天:起飞载重110吨,载人150至180人;飞行距离8000公里以上,可从北京直飞欧洲和非洲。
“运10”当年以上海为研制基地,共生产了两架半飞机。第一架在结构强度破坏试验中表现出色,破坏载荷能达到设计载荷的100.2%,创造了我国飞机制造业前所未有的精度,比空客A380还要技高一筹。程不时私下问机长王金大首飞感受,王机长的回答是:“就像大个子打篮球,个头高大,动作却很灵敏。”第二架七进西藏,成为20世纪唯一飞抵世界屋脊的中国自行设计的飞机。按原计划,第三架进行疲劳度实验,以确定飞机寿命、制定维修计划,然后就可以宣布大功告成了。但是,最后因资金不到位,“运10”被搁置,功亏一篑。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运10’工程中途停摆,其实是管理的不成熟。”这是程不时经过几十年思考后的答案。
程不时向记者详述了“运10”的研制思路:“在‘运10’开始研制时,世界喷气航空技术已经开始了约15年。我们要为中国的喷气运输机选择合适的式样,世界的技术成就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后半个世纪全球航空发展的实践证明,我们为‘运10’选择的布局成为喷气运输机的主流。到了21世纪,无论波音还是空客,都还在采用这种布局。”
当中国宣布再度启动大飞机计划后,国内外舆论纷纷重提“运10”。不再有人怀疑“运10”的技术。然而,如今人们考虑的问题复杂多了,比如市场前景等等。历史早已证明,大飞机的秘密还在于销售。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却并没赚到大钱。波音747当时几乎让波音公司倾家荡产。现在,中国在大飞机方面拥有全球第二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和最高的大飞机市场增长率。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八九百架大飞机,占世界大飞机数量的十分之一。未来20年,全球新交付的大中型喷气飞机约2.2万架,中国约占其中的15%。假如“运10”生于现在,相信不会是当年的结局!

图3:在美国EAA(实验飞机协会)欢迎宴会上,右四为程不时
5、用100元大钞计算,我国购买外国飞机花的钱,摞起来比400幢金茂大厦还高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要造大飞机?而在程不时看来,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航空被称为“科学技术之花”,而大飞机是“皇冠上的明珠”。
所谓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国际上有种说法,最有钱的美国、国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和人口最多的中国是最应该发展大飞机的三个国家。
有人算过一笔账,用新版100元大钞来计算,我国购买外国飞机用掉的钱,摞起来比400幢金茂大厦还要高。还有人打比方说,中国要卖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A380。而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利益,它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任何一个逐渐强大的国家都会让自己的航空工业独立起来、不受制于人。
“飞机工业的发展不是循序渐进,而是跃进式的。”程不时介绍说,飞机发展常常以大尺寸试探一下。比如,波音727和737都比707小。所以,直接攻克大飞机难关,很多比它简单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