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不当成心血管“隐形杀手”
冷天最舒服的事之一就是洗个热水澡,热水淋在身上的一刹那,从头到脚都暖和起来了。然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表示,不良洗澡习惯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会晕厥或心源性猝死。冬季气温低,人体血管本就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心血管系统负担已有所加重,此时若洗澡方式不当,会给血管带来“冰火两重天”的剧烈刺激,极易引发意外。
不良洗澡习惯的危害
很多人认为冬季洗澡水温越高越舒服,甚至将水温调至45℃以上。但水温过高会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可能让人感觉心慌,甚至诱发心律失常。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表示,浴室内温度高,洗完澡出浴室温度骤降,也容易诱发心梗。建议洗澡水温保持在35℃~40℃,与体温接近为佳,可以用手腕内侧测试水温,感觉温热不烫为宜。
错误的时间洗澡会给心脏带来巨大压力。饭后立刻洗,消化时会分流一部分血液,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空腹洗澡时血糖往往偏低,让人更易头晕乏力;剧烈运动或酒后立即洗,可能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建议洗澡应与吃饭、运动至少间隔一小时,饮酒者最好等酒醒后再洗。
长时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持续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脑部和心脏供血减少,从而引发头晕、心慌,甚至心律失常或晕厥。在临床案例中,有老人冬天怕冷,把浴室温度调至30℃以上,关门闭窗洗澡半小时后,突发胸闷气短倒地。建议尽量控制在10~15分钟内,老人或心脏功能不佳者应酌情缩短。
在一些有搓澡传统的地区,人们常认为需将皮肤搓至发红才算清洁彻底。然而,过度搓洗会破坏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屏障,大量去除保持水分的油脂,导致皮肤锁水能力下降,水分加速流失,从而引发干燥和瘙痒。因此,建议控制搓澡频率与力度,洗浴后及时使用保湿产品修复肌肤。
科学洗澡牢记要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建议,洗前喝杯温水,帮助腹腔温暖起来,抵御一定程度的寒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表示,洗完澡也应喝一些水,但不要大口喝,以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洗澡前15分钟开暖风或提前5分钟开浴霸,确保浴室温暖,使温度保持在25℃左右。洗澡前也最好先热热身,比如原地踏步、扭腰、搓脚。张海澄建议先冲洗身体,帮助全身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直到身体完全适应水温后再洗头。这是因为气温低时,脱衣后血液会集中在头部和内脏,若立即洗头,可能使头部血液流动不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中老年群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洗澡时最好不要锁门,并且最好有家人在旁边陪伴,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请求帮助。洗澡时若出现头晕、胸闷、心慌、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洗澡,坐在通风处休息,必要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冬季洗澡的核心原则是“温和过渡、避免刺激”。心血管的健康守护藏在日常细节中,科学的洗澡方式能有效降低冬季心血管急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水温、时长、环境等方面做好防护,让日常洗漱成为守护健康的加分项。